美人榜 > 贺双卿个人资料
返回美人榜首页

贺双卿个人资料

才女 女诗人 古代美女

贺双卿图片
中文名贺双卿
别 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
国 籍清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金坛
出生日期1713年
逝世日期1736年
职 业诗人
贺双卿(1713~1736年), 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江苏丹阳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

生前

康熙五十四年秋天,江苏丹阳四屏山下的一户姓贺的农家又添了一个女儿。这是贺家的第二个女儿,所以取名双卿。小双卿十分乖巧,很少哭闹,常常瞪着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四面观望外面的世界。她似乎知道家境贫困,父母整日为生计奔忙,无心多关照自己,于是乖乖地生长着。小双卿在不知不觉中会走路了、会说话了,别看她并不爱多说话,可说起来有板有眼、很有慧性。双卿的舅舅在镇上的学馆做杂役,镇子离贺双卿的家不远,没人照料的小双卿,常常一个人“吧哒、吧哒”地跑到学馆悄悄站在窗外偷看。里面的学生读书,她也跟着“伊伊呀呀”地模仿。还学得饶有趣味。后来学馆的先生看到这小姑娘聪明好学,就破例同意她进课堂旁听。小双卿高兴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一下课就忙着为先生递水送茶,夏日打扇赶蝇、冬日添炭拨火,以感谢先生的特别关照。就这样,小双卿免费在学馆旁听了三年,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入了吟诗作文的门。
三年过去,贺双卿十岁了。妈妈认为姑娘大了,整天在外跑来跑去,象个疯丫头没样子,将来怕嫁不出去,于是不再让她天天往镇上学馆跑,而让她留在家里学针线女红。小双卿不知道怎样反抗母亲的意思,因为村里其他的小姐妹都是轻易不出家门的。大多数女子都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照常嫁人生孩子做母亲,贺家能让双卿在外面跑上了几年,已算够开放的了。
在家跟着妈妈做家务,心里仍是放不下学馆里的笔墨诗文。她央舅舅买来纸笔砚墨,一有闲暇,便坐在饭桌边写诗作文。还请舅舅把她的习作带到学馆请先生批改,先生常在她的习作上批下鼓励之句,也深为她的飞速进步暗暗称奇。
田里的庄稼种了又收,收了又种,转眼贺双聊已经十八岁,长成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善诗能文的内秀使她较其他的乡村姑娘多一份含蓄和深度。贺双卿虽然有出色的诗才和气韵,可在乡下人眼里这些一钱不值。贺家父母也不觉得自家女儿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他们便自作主张将双卿嫁给了邻村的周大旺。周大旺也是农户出身,只知道埋头种庄稼,贺家父母看中的是他身强力大,是个庄稼好手,认为女儿跟着他过日于实在。
周大旺体壮如牛,脾气火爆,斗大的字不识一石。与贺双卿的体质纤弱、性情柔怯和才学俊秀,形成了极不和谐的对比。新婚的贺双卿望着陌生的丈夫,感觉自己被抛到了荒野上,以后的命运不知是吉是凶。
新婚燕尔,周大旺对温雅纤秀的妻子十分着迷,夜夜抱着她揉搓个没够。虽然没有轻言蜜语,可他那宽厚的胸膛、结实的双臂,让贺双卿体会到一种坚实的爱护,虽然没有书本上那种才子佳人般的浪漫,遗憾之下她也略微有一些满足。反正农家姑娘都是这样嫁人的。
可进入周家三天后,贺双卿开始尝到一些苦涩的滋味。婆母杨氏是个泼辣能干的女人。年轻守寡,一个人将独生儿子周大旺苦撑着带大,媳妇进门,儿子竟然一头迷了进去,到她这个做娘的跟前来的时候少了,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她把恨算到了贺双卿头上,认定是这个狐狸精抢走了她儿子的心,便开始鸡蛋里面挑骨头地找岔子了。新媳妇第三天开始下厨,贺双卿用心地为婆婆做了一碗糖心汤团,小心翼翼地端给了婆婆。杨氏装腔作势地接过来,用汤匙舀了一颗送进嘴里,刚咬了一口,突然眉头一皱,“扑”地一声将吃进嘴里的汤团用力吐了出来,同时将手中的碗重重地朝桌上一嗑,随即站了起来,大怒道:“你这小娼妇想烫死我啊?做汤团哪里要放这么多糖的,纯粹想败了我们周家不是?真是个扫帚星!”
那颗吐出的汤团正吐在贺双卿的裙裾上,她猛吓了一跳,接着又是一顿臭骂劈头盖脸地砸来,把她镇得不知所措,豆大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啧啧!老娘说几句都不行了?告诉你,在这里还是老娘当家,由不得你随心胡来,还不把地上的东西快快收拾起来,圈里的猪、栏里的鸡还要喂哩!咱们庄户人家,可养不起闲人!”杨氏仿佛还没有发泄够,对着贺双卿又是一顿训斥。接着又转过头,朝房里的儿子大声嚷道:“旺儿,天天守着媳妇就能守出谷子来啊?还不下田干活去,看你懒成什么样子了!”新婚夫妻刚刚歇了三天,杨氏心里就窝下了一大团火,她觉得儿子都快被媳妇带坏了。
者实巴交的周大旺从小听惯了母亲的调摆,这时自然不敢反抗,只好乖乖地扛了锄头下田,心中还把气恼怪到了妻子身上。觉得母亲发火,自己挨训都是她惹出来的,不由得就将对妻子的爱怜减少了一半。
从这一天开始,贺双卿便日日在婆母的压制下生活了。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她的头上。她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事。乍一开始还适应不下来,不是忘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忙得焦头烂额,一旁坐着的婆母不但不帮上一把,还嫌她手脚太慢,这里不是、那里不对。
开头贺双卿在婆母那里受了委屈,还向丈夫悄悄诉说,想从丈夫哪里得到些抚慰。可是慢慢地丈夫听信了婆母的编排,也认定是贺双卿笨拙懒惰,常站在母亲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贺双卿伤心至极。
既然无处诉苦,贺双卿想到了从娘家带过来的纸笔,只好把满腔的忧怨倾诉在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
尽管贺双卿抛出一片苦心,可那个笨拙粗俗的丈夫一点也体会不到。反而在母亲杨氏的唆使下,不断地折磨妻子。一天,贺双卿清扫了屋里屋外,洗完一大盆衣服,又喂完鸡猪,刚想坐下来稍事歇息婆婆又在院子里喊道:“趁着不到做晌午饭,快把那箩谷给舂了,还想等到日头落西啊!”贺双卿从不敢违抗婆婆的指令,周大旺从地里回来一进门见妻无力地站在石臼边,抱着石杵一动也不动,便以为是她偷懒怠工,竟然不假思索地走过去,一把把她推倒在石臼旁。石杵正压在了她的腰上,贺双卿痛得好半天都爬不起来,痛苦的眼泪却还不敢当着丈夫的面流出来。
好不容易挣扎着舂完谷,又到了做午饭的时间,贺双卿来不及喘口气,便下厨房煮粥。弄得灶声上一片狼藉。机敏的婆婆闻声探进头来一看,不禁火冒三丈,吼骂道:“你这个小贱人,如此糟蹋粮食,这日子还过不过啦!”贺双卿早已听惯了她的呵叱,此时自己又确实全身无力,便不理睬她,只是埋头清理灶台。杨氏一见媳妇那种对她要理不理的样子,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前一把抓住贺双卿的耳环,用力一扯,把她的耳垂撕裂开来,鲜血流满了肩头。贺双卿仍然不敢反抗,却默默地咬牙忍住疼痛,照常乖乖地把饭食端到屋里,丈夫和婆婆看都不看她一眼,坐下就大吃大嚼起来。
贺双卿患有严重的疟疾,在周家得不到调治,忽冷忽热经常发作,把她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丈夫对她也就越来越讨厌了,幸好婆婆不在家,她倒在床上大哭一场。

生平

据说她舅舅是当地的塾师,一说她舅舅是帮塾师打柴、担水的杂役,但无论如何,这都给好学的双卿提供了一个求学的便利条件。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三年过去了,双卿学会了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父母亲认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处乱跑了,便不再让双卿去学馆听课。此时的双卿,已经善诗能文了,可是,双卿虽有卓越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闺中闲暇,双卿即吟诗填词,练字作画。买不起书,她便用自做的精巧的女红,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下,双卿如一枝红杏在农家小院含苞怒放。然而令人叹惋不止的是,双卿18岁时,父亲去世,由叔父作主,以三石谷子的聘礼,被嫁到金坛绡山村周家,从此,双卿便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血泪之路。
双卿的丈夫叫周大旺,比双卿大十几岁,是个没有一点文化的佃户樵民,粗俗不堪,生性粗暴,而且嗜赌成性;婆婆杨氏更是刁泼蛮恶,不讲情理。婚后,丈夫和婆婆把双卿当成牛马役使,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繁重的劳作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婆婆还经常故意找双卿的茬,稍不顺眼非打即骂。双卿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重活,婚后却要样样从头学起,家里田里两头都要忙,哪里吃得消呢?但慑于婆婆和丈夫的淫威,她只有忍气吞声,独自把苦涩的泪水咽进肚里。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双卿嫁到周家后不久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劳动的艰苦,疾病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精神的折磨,心灵的凄楚,种种愁情苦况,一齐折磨着双卿,在这个冷似冰窖令人窒息的家庭中,双卿又无处倾诉,唯凭诗词倾诉衷肠。双卿的诗作,抒发的基本上是对个人生活不幸的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情绪和伤感的情调,同时,她个人的悲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阴影,使人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下层社会妇女的苦难,听见了她们痛苦的悲吟,深为她们的才华被埋没而悲哀和不平。
丈夫和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清代第一女词人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锦思花情。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双卿便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多次淫威大发,将双卿的笔折断,诗稿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双卿写诗的激情。双卿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之作,甚至有意不想让诗作留存于世,她写诗、作词的唯一目的,只是想用它来宣泄悲郁、点染生活,为自己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不幸的遭际,使双卿常常想起婚前的美好时光,虽然清苦,可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内心是温暖而平静的,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无法倒流,双卿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来慰藉着饱经创伤的心灵。
既然无法反抗,也就只有加倍地恭顺了,或许这样可以一点减少痛苦。据清代史震林(1692~1778年)《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到婆家后不长时间,便久病不愈,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卷四第46页)就这样,大约于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花颜凋落,含恨离开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遗憾,让后人叹惋不已!

记载

应该说,贺双卿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具才华的女词人,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清代李清照”。贺双卿不仅诗才冠绝当时,其出身之贫寒、身世之悲凉亦世所罕见,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向东风。双卿悲惨的人生遭际使她的词感情凄怨愁苦,缠绵悱恻,格调含蓄细腻,意旨幽深,风格哀婉凄恻,感人肺腑。诗词内容多为自伤其悲惨命运,读来催人泪下。清末词家黄燮清评曰:“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清人丁绍仪在《听秋馆词话》中写道:“双卿生有夙慧,嫁给金坛周姓樵子,家无纸笔,所为诗词悉芦叶写之。”清代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评曰:“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双卿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又终日劳作,没有多少时间写作,加上悍夫恶婆不让双卿写诗作词,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本人写诗作词只为排解忧愤,不愿作品留世,每每写完后随写随丢,故作品大多散佚,后人只辑得其14首诗词,取名《雪压轩词》或《雪压轩集》。又因双卿出身贫苦,一生短暂,虽才华绝世,而知者甚少,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及《华阳散稿》中,另外,《白雨斋诗话》和《听秋馆词话》中亦辑有双卿的部分词作或点滴的生平,但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后人对双卿的身世猜测纷纷,胡适先生就曾作《贺双卿考》,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双卿其人。后来,苏州大学清诗词专家严迪昌教授写成论文《“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以严谨翔实地考证,认为胡适先生列举的“五点可疑之处,皆不足疑”,因此,胡适先生的“疑心”是不必要的。1997年,南京大学清代文学专家张宏生教授、美国汉学家罗溥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等一行专家学者,专程到江苏金坛薛埠方山作了实地考察,取得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旁证,令人信服论证了历史上确有贺双卿其人。专家们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证明:双卿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就是金坛薛埠方山脚下的丹阳里人氏。杜芳琴教授还先后写了《贺双卿集》和《痛菊奈何霜:双卿传》两部专著。
贺双卿的生卒年月,据现有资料记载,大致认为,双卿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雍正或乾隆年间,具体出生年份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分别是1713年,1714年,1715年,比较准确地说法是康熙五十四(1715年)年秋天,具体去世年月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1735年或乾隆初年。
贺双卿的故里,《西青散记》中介绍说,贺双卿乃“绡山女子”,即江苏丹阳人,《丹阳志》中也记载说贺双卿是丹阳蒋墅人,后人具体补充说绡山即四屏山,双卿长大后嫁给金坛的贫苦樵民周大旺家;而生活于史震林之后有的文人却说她是金坛薛埠人,例如在清末民初,冯煦编纂的金坛县志(民国重修版)》卷十“人物志”·“列女篇”·“贤淑”这一章节中,记载道:“周贺氏,名双卿,字秋碧,家世业农,生有宿慧。十余岁习女红,工巧异常人。其舅为塾师,书馆与之邻,默听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小楷亦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惜。双卿善事之,见夫未尝无愉色。”据考证,金坛的确有个薛埠镇,在茅山东边,据金坛人讲,贺双卿的家乡就在薛埠镇,而原来的绡山如今改称为西山或四屏山。
要全面了解贺双卿其人,不能不先了解《西青散记》及其作者史震林。因为贺双卿以如此贫寒的出身,而没有埋没被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让后人能领略到她超卓的才华,完全是因为史震林的著作《西青散记》的功劳。
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别号瓠冈居士、华阳外史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生在金坛洮湖东畔瓜渚村的一个三代书香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学问道德、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俱佳,青年时代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才子。可是,仕途不顺,几番乡试均落第。雍正十年(1732年),史震林应堂姑父薛埠绡山人张修园之邀,到薛埠绡山与其表兄弟作辅导陪读,同年赴金陵乡试,结果又名落孙山。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修园敞开绡山耦耕书院大门,广收博纳各路学者文人。段玉函等一批文人雅士纷纷聚集于绡山。同年四月初,,史震林、段玉函等人认识了绡山周家新娶的媳妇贺双卿,并结下了一段深厚而纯洁的情谊。雍正十三年(1735年),史震林考中举人。乾隆三年(1738年),又考中进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史震林去世。史震林的著作除《西青散记》外,还有《华阳散稿》、《游仙诗草》等,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据写实笔记《西青散记》记载,1733年四月的一天,在绡山耦耕书院读书的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出外倒脏物,便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不由也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史震林等才子也曾想帮助双卿摆脱困境,但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亲手葬送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羁留绡山的日子里,史震林着意搜集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她。《西青散记》以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连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高、色美、情幽、境苦、德贞以及她凄惨悲凉的命运,从而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其长兄郁曼陀的推荐下,读了《西青散记》,曾写下诗作:“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一向关注女性命运的周作人先生亦非常推崇双卿的作品。徐志摩、舒芜先生都写过关于贺双卿的文章 。

作品鉴赏

贺双卿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遭受了如此不幸的命运,却没有完全向命运低头,在艰难中拿起纸笔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的诗情在艰难因厄中越磨越显出色,透出一种别样的艳丽,闪烁着震撼人心的的凄美,为中华词坛增添了一份夺目的光彩。
贺双卿同款

明星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