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声乐训练,爱好唱歌的她曾经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就读。黄英16岁到渠县彩虹艺术团应聘,才刚刚从一所服装设计的中专毕业,应聘时,黄英哼了一首《隐形的翅膀》,彩虹艺术团的负责人觉得她很有发展潜力,就留下了她。但黄英初来艺术团,却跟键盘手 “调都合不起”,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黄英对音乐的掌控越来越成熟,半年之后,她终于成了正式演员,可以得心应手的把握舞台。彩虹艺术团一般是承接各种生日庆祝和宴会之类的表演,经常走乡下演出,而黄英和大多数“90后”小女孩一样,刚开始,黄英也喜欢唱流行歌曲。但一唱流行歌曲,乡下的中老年听众就问“唱的是啥子哟,听不懂”。后来,团里建议黄英改唱一些老歌,“一听,有那个味道,巴巴掌一下子就响起来了。”彩虹艺术团负责人说,当地老百姓对红歌、民歌特别喜欢,点歌都点《北京的金山上》、《映山红》等。考虑到黄英的特点,艺术团负责人要求黄英多唱老歌。为了既让中老年人喜欢,又让年轻人乐于接受,黄英把老歌进行了改版:首先按照老版的唱,第二段速度加快,加上摇滚的风格,中间又可以灵活慢下来。黄英也渐渐成了艺术团的红人,每次唱完两首规定歌后,必要在数百人的欢呼中“再来一曲”。点唱黄英老歌的人也多。最让团里的人佩服的就在这里,黄英往往不要乐队,直接清唱,清唱得原汁原味。一般的演员清唱,“不是调把握不准,就是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
2008年一次黄英到乡下演出时,得了重感冒,发高烧,但观众们点名要求黄英唱,禁不住大家的请求,黄英还是坚持登台。尽管黄英的声音是沙哑的,但还是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唱完歌后,黄英倒在了床上。
渠县文化馆馆长赵莉说,渠县作为革命老区,对外交流相对较少,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比较浓厚,尤其是乡下的老百姓,喜欢热闹,喜欢文艺演出,喜欢经典的民歌、红色歌曲,这也为黄英的独特的成长道路,提供了肥沃的民间土壤。
在父亲心目中,女儿从小就喜欢唱歌,喜欢跳舞。煮饭、洗衣服,好像随时都在唱歌。女儿卧室里最多的东西,就是跟音乐有关的了:电子琴、吉他、影碟机、近百张唱片。2007年,黄英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却因为学费问题不能去深造,她选择了自学:只要不演出,每次回家黄英都会关在小屋里,不断地听唱片,听完后,再看着歌词清唱,如此反复。每天要从晚上8时,训练到次日凌晨1点多才入睡。2007年黄英参加达州市举行的歌唱比赛《唱响达州》,获得了大竹赛区的亚军,由此也交了一些音乐上的朋友。有一次,她高音唱不上去,就请教一个好友,结果那个好友开玩笑说:“你天天早上起来学张靓颖吼海豚音,练个一两年,肯定能唱高音了!”天真的黄英听了朋友开的玩笑,回到家居然真的开始唱海豚音,每天早上黄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学海豚音吼两嗓子,如此一年、两年,黄英的声部居然真的高了许多!而且声音也带了一点沙哑和沧桑的味道,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黄英唱腔!
除了音乐,黄英仿佛没有其他爱好,每次领了工资,她总是主动交给妈妈。有熟人要给黄英介绍男朋友,每次黄英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就一口回绝了,她说“我要有了事业后才谈恋爱。”
面对女儿的选择,黄英父亲选择了支持,渠县收看不到直播(上卫星之前),黄英父亲每次都要委托在成都的弟弟,收看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CDTV-2)的直播节目后,第一时间告诉他。
记者有次联系到黄英,她说,很感谢大家对她的支持,来自革命老区的她,很喜欢经典的歌,这次比赛不是刻意选择的《映山红》,也是无意当中选到的。至于其他方面的事,组织方有规定,不能私下接受采访。
快乐女声突围赛第三场最大的意外和惊喜无疑是黄英的直接晋级,她的一曲《映山红》征服了评委,证明了原来红歌也能如此美丽。一首简单的歌,几句简单的歌词,便打动了人心……
黄英在快乐女声总决赛6进5的比赛时,披露她中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这个孝顺的打工妹虽然工资只有679元,仍然掏出150元买了一件本厂生产的羽绒服寄给家乡的母亲。黄英的父母都是四川山区农民,她能进入全国总决赛真是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