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榜 > 于蓝个人资料
返回美人榜首页

于蓝个人资料

演员

于蓝图片
中文名 于蓝
别名 曾用名于佩文、韩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辽宁岫岩
出生日期 1921年6月3日
职业 演员,事业家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 《翠岗红旗》 《龙须沟》 《烈火中永生》等
于蓝(1921年6月3日~ )演员,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事业家,曾用名于佩文、韩地,辽宁岫岩人。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抗大和女子大学学习,曾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东北文工团、东北电影制片厂、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修班。1949年开始登上银幕,主演的影片有:《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

简介

九一八事变后,她随父亲逃亡关内,于蓝同志1938 年抵延安抗大女大学习,先后为延安鲁艺实验剧团演员;东北文工一团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央戏剧学院学员、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
于蓝祖籍辽宁岫岩,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到哈尔滨。儿时记忆最深的一项活动是滑爬犁。伏在爬犁上,借着起伏的山冈顺坡滑下。当时只有六七岁的她,不断地摔倒在冰雪上,但她不爱哭,马上再扑到爬犁上继续滑下去。她还爱爬杆,一会儿功夫就能爬上三四米高的木杆。这些都培养了她坚强的个性。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辛勤操劳了半生的母亲因患病走了。这一年,于蓝刚满8岁。不久,继母进了门。迫于生计,于蓝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老人将深厚的文学底蕴传给了于蓝,在书海中,她“认识”了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结识”了高尔基、托尔斯泰,心里划定了衡量美丑、善恶、真假的尺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张家口、保定、天津……几经流浪,最后勉强立足于北平。她被送进一所贵族学校,但只呆了二十几天就离开了。“北平城像口活棺材,不能再这么呆下去!”于蓝的心在呐喊,一定要找到抗日救亡队伍。
1938年,于蓝的好友王淑源到了北平,告诉她平西有抗日游击队!于蓝第一次离家出走去寻找队伍,没想到,刚出城门就被日本鬼子逮住了,送到了宪兵队,无论那些坏蛋如何威逼利诱恐吓,于蓝就是不吐口。鬼子抓不着什么把柄,正巧她家中上下打点来营救,她总算脱离了虎口。自此,父亲苦苦哀求,继母喋喋不休,一家人看贼似的监视她,怕她再惹麻烦。
一日,暴雨倾盆。谁也不会想到,此时于蓝举着一把油纸伞第二次离家出走。她向郊外奔去,巧妙地过了许多的哨口关卡,翻过了平西妙峰山,来到了“斋堂抗日根据地”。在决定去延安之前,于蓝的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希望她沐浴在“万里无云的晴朗蓝天下”。那年她17岁。不久,于蓝等十几名热血青年在这支部队的护送下,穿越封锁线,经历了近50天的跋涉到达了陕北延安。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终生难忘的日子:1938年10月24日。于蓝至今还记得当年渡黄河时的情景。他们坐上的两条大木船,与数匹骡马在汹涌澎湃的黄河急流中“飞渡”,甚是过瘾……
于蓝走进一片新天地,好似迷途的羔羊见了亲娘!耄耋老人于蓝说起当年,依旧难以自抑:“到延安的第二天,一早起床去报到处填表,只见表格的左边有行竖排字:‘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右边是‘对革命无限忠诚’,看到这几个字,一股说不出的情感充满心头……”“延安是世界上最艰苦也是最快乐的地方!”
延安的岁月中,于蓝白天上抗大读书,晚上点着汽灯参加文娱演出,从打小堂锣跑龙套开始,到主演《一二·九》、《火》,于蓝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不出一年,她在镰刀斧头旗下举起了右拳,人生道路的基石从此牢牢树立。于蓝的名字在延河岸边开始被人熟知……

荣誉

1951年主演的影片《翠岗红旗》获得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文化部颁发的 1949一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
1962年在《革命家庭》饰演周莲 获得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62年获得“22大影星”称号;
1989年被授予建国40周年最佳影星;
1995年在世界电影百年之际获得电影表演特别奖、中国电影世纪奖;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2009年获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
2009年获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此外,曾先后荣获由邓颖超同志颁发的全国妇联“救死扶伤”奖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广电部劳动模范”、“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第九届童牛奖孺子牛奖”等大奖;
并被推举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中国儿童少年影视中心主席、全国政协二、三、五、六、七、八届委员等。
于蓝同款

明星同款